梁卫兰  专家工作室

所属医院: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   所属专科: 预防保健科

当前位置:专家工作室首页>咨询详情

咨询者:5410

咨询标题:乙脑

咨询内容:我的外甥 得了乙脑 请问 该怎么治疗 那里治疗比较好 请您帮忙

回复医生:梁卫兰

回复内容:乙脑病人病情发展较快,需住院治疗,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,根据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综合治疗,合理用药,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及时处理。必须加强全面细致的护理,对减轻病情,减少后遗症方面起关键性的作用。 1.急性期的治疗 (1)西药治疗:甲吲噻脎、碘苷(疱疹净)、阿糖胞苷、金刚烷胺等治疗乙脑均无效。近几年来,国内有报告用病毒唑、干扰素、辅酶Q10,单克隆抗体、或乙脑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乙脑患者,与对照组比较,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,值得进一步地观察,筛选出最有效而安全的药物。 (2)中药治疗:一般认为初热期和极期应以清热解毒、芳香化浊为主。现列举北京儿童医院的治疗方法以供参考: 1)轻、中型病在卫分或气分,治法主要是辛凉解表、清热解毒。处方举例:鲜藿香12g、连翘9g、板蓝根9g、竹叶6g、薄荷6g、生石膏15g、知母9g、菊花6g、鲜芦根30g、六一散12g。 2)重型病在气分营分,治法主要是清热解毒、清营凉血。处方举例:鲜藿香15g、生石膏25g、知母6g、生地12g、连翘15g、板蓝根30g、黄连6g、菖蒲9g、郁金6g、鲜茅根30g。 以上可根据湿热之偏重而随症加减。 3)其他制剂药物治疗: ①生脉散加味或注射液:用于呼吸衰竭的患者,以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。方剂组成:沙参9g、麦冬9g、五味子6g、鲜荷叶9g、丹参15g、板蓝根15g、竹叶6g、石斛12g。1日一剂煎服。或用生脉散原方制成注射液。 ②安宫牛黄丸、局方至宝丹及紫雪:对高热、昏迷的严重病例,有人主张根据辨证选用三者之一。但根据北京儿童医院的临床观察,并未见显著疗效,且药源缺,价昂,故较少应用。 (3)对症治疗:高热、惊厥、呼吸衰竭是乙脑病人的三个主要症状,可以互为因果,形成恶性循环,威协患者的生命。故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,及时而适当地治疗。 1)对高热的治疗:通过用综合性的降温措施,将体温维持在38℃左右。包括用通风、用空气调节器或室内放冰块的方法,将室温降至30℃以下。用温水或30%~50%的温酒精给病人擦身,直到皮肤微红为止。可用冰枕、冷水毛巾敷头部、冰袋放置于颈、腋下及腹股沟等处。以上物理降温的方法可与小量退热药配合应用,常用安乃近、消炎痛、阿斯匹林。还可用氯丙嗪类药物每次1~2mg/kg,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,可起到镇静及辅助退热的作用。注意要避免过度降温,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。 2)对惊厥的治疗:要分析引起惊厥的原因进行治疗。颅内高压征导致惊厥以前,病人常有头痛、呕吐加重、意识障碍加重、烦躁不安、肌张力增高等表现。呼吸道痰液阻塞引起脑缺氧可致惊厥。高热持续不退,可加重脑缺氧发生惊厥。有时患儿惊厥的早期表现是,眼睑或面部的小肌肉抽动,胸肌抽搐。对惊厥的处理应该是从病因治疗与镇痉药物相结合。常用水合氯醛鼻饲或灌肠,注射复方氯丙嗪、乙酰丙嗪、苯巴比妥钠、安定、副醛等交替使用,必要时可用异戊巴比妥钠(阿米妥钠),儿童用量为每次5~10mg/kg,稀释至20ml缓慢静脉注射,如呼吸减慢或惊厥停止时立即停止注射。还可用针刺疗法止痉,可选人中、合谷、百会、足三里、安眠、涌泉穴,或耳穴中的脑干、肝、皮质下、交感,神门等穴位。 3)对颅内高压征的治疗:当患儿出现颅内高压征的表现时,应用脱水药物,常用20%甘露醇或25%~50%山梨醇每次1.0~1.5g/kg,在30分钟内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。如患儿出现脑疝的表现时,要尽快用20%甘露醇2g/kg,或30%尿素(可用20%甘露醇或25%山梨醇稀释,用量按尿素计算)0.5~1.0g/kg,于20~30分钟内静脉注射完毕,但每日用尿素不能超过2次。对有颅内高压征的患儿,用脱水药物的间隔最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,即当再度出现颅内高压征的表现时再用此药,一般隔4~6小时一次,必要时在两次脱水药之间可用一次速尿或利尿酸钠,用量均为每次0.5~1.0mg/kg,稀释于20ml液体中静脉注射或滴注。病情稳定后,逐渐延长用脱水药间隔而停药,不可骤然停药。患儿用药后尿量增多,要适当地输液以维持液体及电解平衡,以不超过轻度脱水为宜(参阅颅内高压征章)。 4)对呼吸道痰液阻塞的治疗:昏迷患儿由于咳嗽、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,唾液及痰可堵塞呼吸道。应及时、反复翻身、拍背及彻底吸痰。可酌情选用胆南星、川贝、天竺黄、猴枣散、氯化铵等祛痰药。患儿有缺氧的表现时,要给予雾化的氧气吸入,以蒸馏水为雾化液,如分泌物粘稠,可用必消痰、乙酰半胱氨酸、α-糜蛋白酶,也用5%异丙基肾上腺素1ml、氢化可的松5mg、α-糜蛋白酶1mg喷入病儿的咽喉。如经以上处理,患儿痰仍多而粘稠,缺氧、紫绀不能被缓解,尤其咳嗽及吞咽反射不能恢复时,应作气管切开术(详见急性呼吸衰竭章),以利吸痰及改善缺氧。 5)对呼吸衰竭的治疗:对因延髓麻■而致的中枢性呼吸衰竭,要及时作气管切开术及应用人工呼吸器(详见急性呼吸衰竭章)。如因颞叶钩回疝形成引起的中枢性呼吸衰竭,及时应用较强的脱水药物多可奏效,并可防止小脑扁桃体疝的形成。否则一旦出现小脑扁桃体疝时,即使应用人工呼吸器,挽救生命的可能性往往很小。对自主呼吸减弱的患儿,给予氧气吸入,在密切观察下,应用适量的呼吸中枢兴奋剂,包括山梗菜碱、野靛碱、尼可刹米(可拉明)、回苏灵、哌甲酯(利他林,每次0.75mg/kg)、美解眼或戊四氮等交替注射。但这些药物的作用有限,如过量应用可增加呼吸中枢的疲劳。还可配合应用针刺疗法,选会阴穴、留针并强刺激,隔10~20分钟捻转一次,并可针刺云门、中府、膻中、涌泉、及耳针交感、平喘、或肺等穴。在综合治疗下,病情可能好转,中枢性呼吸衰竭不再发展或加重,呼吸逐渐恢复正常。如中枢性呼吸衰竭继续进展,经过以上的治疗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及通气功能,在安静的状态下,患儿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.00kPa(60mmHg)、二氧化碳分压高于6.67kPa(50mmHg)时,尤其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,或合并呼吸肌瘫痪,则应用人工呼吸器,以维持病人的呼吸接近正常的功能状态,积极地等待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恢复,逐渐出现有效的自主呼吸。如因低钠血症、水中毒而引起的中枢性呼吸衰竭,则用3%氯化钠溶液每次12ml/kg,一般先用半量静脉滴注,亦可用5.6%乳酸钠每次6ml/kg,或5%碳酸氢钠每次6ml/kg,必要时可根据血清钠的测定及临床的表现重复应用。 6)对循环衰竭的治疗:重型以上的乙脑病儿的后期可出现循环衰竭,多与呼吸衰竭并存。可根据情况补充血容量,应用升压药物、强心剂、利尿药,并维持电解质平衡。还应该注意在应用人工呼吸器时,间歇正压呼吸使心输出量及静脉回心血量减少,肺血管阻力增高。如用呼吸器的时间较长,容易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,应避免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,控制静脉输液的速度及量,必要时用洋地黄类制剂。 7)对感染的治疗:当患儿无继发感染时,不必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感染。关键在于避免感染的发生。如出现肺炎、泌尿系感染或败血症时,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中西药治疗(包括抗菌药物)。 激素的应用:高热及颅内高压征显著时,过去曾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,但未见明显疗效,且激素有降低免疫力的副作用,故对本病多已不用激素治疗。 (4)急性期的护理及支持疗法:护理工作对本病起着重要的改善预后的作用。在良好的护理条件下,可使很多的严重症状如过高热、呼吸道痰液阻塞、惊厥、颅内高压征、呼吸衰竭得到早期发现和治疗,并可避免褥疮和继发感染的发生。护理工作的重点是: 1)病室管理病室宜荫凉、通风,要降低室温并保持室内安静。集中检查及治疗的时间,使病儿得到更好的休息。将新入院的病儿、重型以上的病儿与恢复期的病儿分别集中,由专人管理,以便早期发现病情的变化,及时治疗抢救。在室内要准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设备如氧气、吸痰器、气管切开包、气管插管和应急用的简易呼吸器等,并经常检查这些物品是否准备完善及有无故障并及时修好。 2)观察病情:要严密观察病儿的病情变化,新病人及重病人的病室要作到不离人,注意病儿的精神、意识状态、呼吸、脉搏、血压、瞳孔及肌张力的改变。对新病人及重病人要每1~2小时测一次体温,如体温达40℃以上时,则至少每半小时测一次,以便及时降温。要仔细观察有无惊厥的先兆及蛔虫上窜堵塞气道。 3)五官及皮肤的的护理:对有意识障碍的病儿,一般每日作口腔护理至少2次,根据情况选用生理盐水、4%苏打水、野菊花煎液或3%双氧水。并用消毒生理盐水洗眼每日至少2次。如病儿的眼睛不能闭合时,可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布遮盖眼部,并用0.25%氯霉素及维生素A交替滴眼。对昏迷的病儿一定要勤翻身,并以30%~50%酒精或樟脑酒精揉擦骨骼突出的部位,到皮肤微红为止,一日作数次。用气圈、棉花垫或泡沫塑料垫放在患儿身体易受压的部位下,以防褥疮的发生。每次大便后及每晚都要认真地清洗会阴部。 4)支持疗法及营养:对不同病期的乙脑患儿要给予不同的饮食以维持营养,在急性期宜给较清淡而富于营养的流质食物,如米汤、豆浆、藕粉、代乳粉、牛奶等。要供给充分的水分,可选用绿豆汤、西瓜汁、菜汤等。对不能进食者应用鼻饲管喂食。如有频繁的惊厥或胃肠道出血时,则不能鼻饲,改用静脉输液以维持液体及需要的营养。 2.恢复期症状及后遗症的治疗 对恢复期的患儿要耐心护理,加强营养、防止褥疮、避免继发感染,并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,平时将肢体摆放在功能位置。在不同的临床阶段中,采用相应的综合措施。当患儿进入恢复期时,即可开始用中药,配合针刺疗法、按摩、及轻度的被动功能锻炼,早期进行被动锻炼可防止肌肉挛缩,如肢体比较僵硬,可浸泡在热水中作被动锻炼。一般用中药治疗约3周左右,继续用针刺疗法、按摩及被动锻炼,肢体功能开始恢复后,则应以按摩及主动功能锻炼为主。 (1)中药基本方:余热未尽,应以养阴清络为主,用银花9g、扁豆9g、竹叶6g、丝瓜络6g、元参9g、鲜石斛9g、鲜生地12g、西瓜衣30g、鲜荷叶9g。 (2)针刺疗法: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病儿的治疗,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,针刺疗法可以促进症状的好转与恢复。在防治后遗症的治疗中,医务人员与患儿家属的信心与决心是必不可少的。近年来除肢体的穴位外,还重视了脑穴位,如哑门、大椎、陶道、副哑门(哑门下一寸旁开五分)、安眠等穴。对神智不清、惊厥、躁动或狂躁者,常选大椎、安眠、哑门、人中、合谷、足三里等穴。对肢体瘫痪者,可取上肢穴肩■、臂濡、治瘫2、曲池、外关、合谷,下肢选穴大肠俞、环跳、迈步、解■、足三里、落地、悬钟、三阴交等。有语言障碍时,取哑门、增音。吞咽困难时选用上廉■、颊车。不少单位在治疗后遗症时还选用了耳针、头皮针、埋线和穴位注射等方法。可用维生素B1及B12以督脉为主配合其它穴位封闭治疗后遗症,有一定的成效。 (3)按摩及功能锻炼: 1)吞咽的锻炼:应耐心细心地用各种方法,摸索病儿张口、闭口、咀嚼、吞咽等规律,采用流质饮食,一口一口地喂入,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。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地锻炼患儿的吞咽功能,切不可依赖鼻饲管,失去锻炼的机会。 2)肢体功能的锻炼:根据患儿肢体强直的情况,按摩的力量要从轻开始,逐步增强,但不可操之过急,以免肢体受伤。有步骤地进行肢体的被动锻炼,不过用力过强,要遂步增加锻炼的时间及范围,使强直的肢体能逐渐舒展,并配合主动的功能锻炼,使患儿从坐到站到走,以恢复条件反射,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。 3)智力与语言的锻炼:要反复启发诱导,从患儿所熟习的人或物,简单的发音或词汇开始,锻炼其记忆力及说话能力,并恢复智力。 在治疗的过程中,要不断地增强患儿的信心及与疾病作斗争的意志,病人自身的恢复能力是很大的。经过适当而积极的治疗和锻炼,大部分恢复期症状和后遗症是可以完全恢复痊愈的。

我要咨询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